Episodes and Blog Entries
-
小明Alog#3: 如果在冬夜,看伦敦国际默剧节(LIMF)
Episode | March 18th, 2021 | 38 mins 2 secs
剧评, 视觉剧场
第三集ALog,小明们将时序拉回一月的英国,寒风刺骨的天气,空荡的街道,英国政府才刚宣布封城,加上刚过完圣诞节的冷清。小明们窝在家里,欣赏今年的伦敦国际默剧节(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,简称LIMF),希望只是春寒料峭、而非冬雨连绵。
-
#11. 【腐国】小明×【鬼岛】吉米=冷漠又麻烦的剧场观众
Episode | March 1st, 2021 | 1 hr 1 min
一个是资深观众,一个是多年从业者;从自发组织的“每週看戏俱乐部”,到台北艺穗节的“看戏大队”;两位剧场老屁股,同时也是剧场播客主持人,到小明这边来串台。有请张吉米与吉米布兰卡,聊聊各自的剧评经验、看戏经验、台湾的表演评论文化、与其中的奇闻轶事。
-
English subtitles are available now for Ming Strike's A-log 小明拆台播客有英文字幕版了
Article | February 26th, 2021
chinese, subtitle, theatre podcastThree episodes of A-Log with English subtitles.
-
#10. 陈思安谈文学剧场:英国青椒老舍之后,国际年轻编剧在哪里
Episode | February 12th, 2021 | 1 hr 17 mins
中国小剧场, 新写作
在我们熟悉的排练场上,剧作家一般是辅助性的角色。以剧作家为主体的戏剧创作方式可行吗?让剧本与观众见面为何如此重要?本期我们邀来了“声嚣”剧读节的艺术总监陈思安,分享国际年轻编剧、译者们交流创作的经验,以及英国同代剧作家的多样的戏剧创作。
-
小明Alog#2:台湾双年展之平行展漫游
Episode | January 15th, 2021 | 45 mins 21 secs
台湾, 展览
Howl在2020台湾双年展中,从南到北,游走于各个平行展之间,与艺术家和空间主持人对谈,理解每个空间与社群的氛围,和作品的创作脉络。感谢酸屋(Acid House)的陈考斋、李敏如,河南8號的赖晓莹、柯永谦、何郁琦的拨空访谈。
-
Howl Yuan: 台灣雙年展之平行展漫遊
Article | January 14th, 2021
台灣, 雙年展Howl在2020台灣雙年展中,從南到北,遊走於各個平行展之間,與藝術家和空間主持人對談,理解每個空間與社群的氛圍,和作品的創作脈絡。
-
#9. 艺波接艺播:小明们的年底闲聊
Episode | December 25th, 2020 | 55 mins 28 secs
年度总结, 英国
小明们各自回顾了这魔幻的一年,从今年英国备受争议的Cyberfirst campaign,聊到了依然没有结束的英国脱欧,还梳理了我们今年收到的若干拒信。
-
[文字版] 小明Alog: 許生的夜-男人的白蛇與法海
Article | November 28th, 2020
台灣, 小劇場 -
小明Alog: 许生的夜-男人的白蛇与法海
Episode | November 28th, 2020 | 18 mins 58 secs
site-specific, 台湾
作为影像部落格(Vlog)的类比,小明Alog (Audio log,简称Alog) 呼应我们九月在Artism线上杂志共笔的文章,《作为艺术评论的podcast》,针对单一演出、展览、或节庆做深度第一人称记事。以游记、评论、访谈甚至类广播剧的方式呈现。在这一集中,Howl前往台东艺穗节,在一个废弃泳池欣赏场地限定表演《许生的夜-男人的白蛇与法海》。
-
#8. 2.5次元舞台剧: 明明是宝冢先来的,为什么网王那么熟练?
Episode | November 15th, 2020 | 58 mins 24 secs
动漫, 日本, 音乐剧
2003年,《网球王子》舞台剧公演,一批新生的男偶像斩获了众多粉丝,开启了2.5次元的时代。日本“媒介融合”(media mix)的景象,包括漫画改舞台剧、游戏改电影、动画改有声书……不管你从哪里进来,都会掉进这个深不见底的兔子洞。偶像文化如何在剧场体现?剧场又如何为偶像文化添砖加瓦?本期我们请到了博士期间研究日本流行戏剧的陆子惠,带我们一瞥在二次元与三次元的间隙那纷繁陆离的景象。
-
#7. 创作者最大的敌人是Ta自己:Haylin Cai在武汉的线上编作
Episode | October 15th, 2020 | 56 mins 25 secs
艺术家专访
这一期节目,我们请到剧场创作者Haylin,谈2020年她从英国回到武汉后的编作经历。半路转行去英国学表演的Haylin,是如何找到自己的identity和创作信心的呢?编作剧场(devising theatre)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的方法,常常用于肢体剧和原创戏剧,在疫情期间这种工作方法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。
-
#6. 熟人、荤人、内人看素人剧场
Episode | September 15th, 2020 | 54 mins 52 secs
小剧场, 素人
在近年的电视节目、抖音快手带动的网络视频里,我们常能看到“素人”这个词。素人的特质和表演风格,挑战了职业/非职业,科班/非科班,专业/票友的区分。这一期节目,我们邀请到剧场人韦哲宇,谈素人在国内戏剧节“非职业”单元上的呈现,追溯“素人”元素在中国小剧场和实验剧场发展中的逸闻。
-
#5. 那一夜,吴思锋说台湾小剧场
Episode | August 15th, 2020 | 56 mins 11 secs
台湾, 小剧场
一票难求的话剧《暗恋桃花源》,戏剧大师赖声川和他发起的表演工作坊,除此之外,台湾小剧场运动还包括哪些被遗忘的方面?如何从八零年代的戏剧生态反观当下台湾戏剧的可能性?这一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台湾资深剧评人吴思锋,听他娓娓道来台湾小剧场的轨迹和分歧。
-
中英对照 | 我停止做艺术的那一年 (The Year I Stopped Making Art. by Paul Maheke)
Article | July 25th, 2020
翻译, 艺术COVID-19疫情在全球爆发以后,艺术家Paul Maheke的这篇科幻短文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。
-
#4. 剧场「自助餐」:「豆皮寿司」与「海胆」的两难
Episode | July 24th, 2020 | 45 mins 12 secs
疫情, 艺术
作为我们对疫情期间的体验总结,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进剧场看戏的几种心态;在线上看戏的过程中,这几种心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当疫情新闻铺天盖地的当下,有些人在蹭热点,有些人犹豫不决,还有一些人金盆洗手,从此不做艺术了。是哪些因素让我们在后疫情时期做出不同的选择?